北肙

当你不能够再拥有,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Category: Other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在遭受大地震和海啸后发生严重核事故,导致核燃料熔化,紧急注水冷却同时产生大量受污染水。这些水经处理后,仍含有难以去除的三氚。面对持续增加的处理水,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TEPCO)提议将其稀释后排放至太平洋。此计划引发广泛争议,环保组织、邻国及渔业团体担忧可能对海洋生态和海产品安全造成影响。为缓解担忧,政府与TEPCO承诺采取严格监测,确保排放安全、透明并符合国际标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也参与审查,提供技术支持。尽管如此,各方对排放计划的看法依旧分歧。 作为全过程不参于,却又时时关注切身利益的国人,在面对如规模的难题时,涌现出了三种不同的心理表现。 当日本核电站公布排放核废水的时候,坊间谣传碘盐可以有效阻止核辐射,这时候作为个人,如果不假思考,盲目信奉这种观念而去大量抢购食盐,这是“瀑布效应”; 如果这个个体是一个科学家,对碘盐是否对核废水有效果有非常清晰地认识,但是当周围的人都在抢购,于是也不再对邻居多废口舌,试图作出科学的解释,而是加入了抢购的大军,这是“从众心理”; 当抢购的热潮逐渐冷却下来,作为从众的科学家,明显意识到自己当初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在已经抢购了食盐的事实情况下,不得不“认知失调”,强迫自己接受“碘盐”应该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防止核废水污染,只是现今的科学还无法解释的观点;对于在“瀑布效应”中盲从的那些个体,在面对自己抢得的一堆食盐,试图说服自己,核废水污染已经漫延开来,政府出于防止混乱而不作解释,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让自己相信这一次抢购并不是冲动,而是自己神秘第六感的成功出击,这也是“认知失调”。 三种概念 瀑布效应 瀑布效应指的是在个体决策过程中,当个体观察到前面的人做出相同的选择时,不管自己的信息或判断如何,也跟随做出相同的选择的现象。这种效应常出现在信息不完全透明的情境下,个体可能会认为群体的行为反映了某种不为己知的信息,因此决定“跟随群体”而非依赖自身的独立评估。瀑布效应强调了社会信息在决策中的作用,以及这种信息如何导致群体行为的快速传播,即使这些行为最终可能基于不准确或误导的初步判断。 在场景中,那些盲目抢购碘盐的个体正是在面对新情况(核废水排放),缺乏充分信息的情况下,盲从群体中的行为。他们没有进行自我思考,而是依赖于群体的行为来做出决定,这符合瀑布效应的特征。“瀑布效应”通常用来形容信息或行为在个体之间的连锁反应,尤其是在缺乏足够信息或对某一信息的过度反应情况下。在上述的例子中,人们基于未经验证的信息(碘盐可以有效阻止核辐射)开始大量抢购食盐,这种现象反映了信息传播的连锁效应和个体在不确定性情境下的应对行为。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态度或信念,以与群体保持一致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受到明显的群体压力影响,也可能是由于个体对于被接纳和认同的内在需求。从众可以分为几种不同形式,包括顺从(外在行为的改变而内心不一致)、内化(真正接受群体的观点)和识别(基于对某个群体成员的认同)。从众心理揭示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决策的深刻影响。 与之相反,那个科学家虽然了解碘盐并不是有效对抗核辐射的方法,但由于周围群体的行为,也加入了抢购的队伍。尽管他有清晰的认识,但出于社会压力、道德或情感需求,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观点,转而跟随大众。个体在群体影响下,为了获得认同或避免被排斥而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动。即便个体持有不同的见解或信息,也可能会屈从于群体压力,采取与自己原本判断不一致的行动。即便科学家本人对碘盐对抗核废水的效用持怀疑态度,但在看到大众普遍行为时,也选择加入抢购,体现了从众心理的影响。 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由莱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描述的是个体在持有两个或多个彼此冲突的认知(例如,信念、态度或行为)时所经历的不适感。个体为了减少这种不适感,会努力减少这些认知之间的冲突,通过改变信念、调整态度或改变行为等方式来恢复内心的一致性和和谐。认知失调理论强调了个体追求心理一致性的需要,以及为达成这一目标所采取的自我调整过程。 无论是从众的科学家还是瀑布效应中的个体,他们在行动之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内在的认知存在矛盾,但为了减轻不适,他们可能会试图通过改变认知来使其与行为保持一致,即通过接受一种解释或理由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个体在持有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会经历心理不适,为了减少这种不适感,个体可能会改变自己的信念或找到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群众,在事后都可能经历认知失调,他们可能会寻找或创造新的理由来证明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即便这种理由可能与事实不符。 三个区别 总体来说,瀑布效应强调了在群体中信息传播和行为模仿的现象,从众心理描述了个体受到社会群体影响而改变自己行为或态度的情况,而认知失调则涉及到个体内部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以及为了保持一致性而采取的行为。虽然瀑布效应、从众心理和认知失调都涉及到个体在面对外部压力或内部认知矛盾时的行为或思维反应,但它们并不完全相同,也不完全源于相同的根本原因。 认知失调是这三者中唯一直接指向个体内部认知矛盾的概念。它强调了个体在意识到认知矛盾时所感受到的不适,以及为了减轻这种不适而采取的行为。认知失调的存在可以解释一些从众心理和瀑布效应的情况,但并不是它们的唯一解释。 瀑布效应更侧重于群体中信息传播和行为模仿的现象。在瀑布效应中,个体受到群体中他人行为或观点的影响,而不是基于自身的认知矛盾。这种影响可能导致信息扭曲和群体一致性的出现,但不一定涉及到个体内部认知的矛盾。 从众心理则更强调了个体在面对社会压力时的行为模仿和态度调整。虽然从众心理的存在可能受到认知不一致的影响,但它主要关注个体为了获得社会认同感或避免排斥而选择与群体一致的情况,而不一定是为了减轻内部认知矛盾。 因此,虽然这三者在一定程度上有联系,但它们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也并不完全源于相同的根本原因。认知失调可能是这些现象的一个可能因素,但它们也可能受到其他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两个问题 瀑布效应和从众心理都讲个人放弃自我融入大众,如何区别这两种心理效应? 瀑布效应和从众心理都涉及到个体放弃自我,融入群体或大众的行为,但它们在实质上有一些区别: 瀑布效应: 瀑布效应通常指的是在面对不确定情境时,个体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行为或观点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 这种效应的特点在于,个体可能没有充分的信息或思考时间,而是根据群体中已有的行为或观点做出决定,因为他们认为群体可能掌握了更多的信息或知识。 瀑布效应通常出现在新颖或模糊的情境下,个体更容易受到群体中的第一个人或多数人的影响。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受到社会群体压力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的现象。个体可能会放弃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符合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期望。 从众心理通常更加强调个体受到群体压力和社会规范的影响,而不仅仅是根据群体中已有的行为或观点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与瀑布效应不同,从众心理可能在更多情况下发生,无论是面对新情境还是熟悉情境。个体可能出于避免社会排斥、获得认同感或减轻内部焦虑的动机而选择从众。 因此,虽然瀑布效应和从众心理都涉及到个体放弃自我,融入大众的行为,但它们的发生原因、背后的动机以及情境可能不同。 瀑布效应是在面对新情况或新信息时,个体倾向于盲从群体中最先采取行动或表达观点的人,而放弃自我思考。这种情况下,个体可能缺乏足够的信息或思考时间,因此选择依赖于群体,而不是独立思考。 从众心理更多地强调个体在已经作出自我判断的情况下,为了融入群体或满足道德、情感等需求而放弃自己的观点。这可能发生在任何情境下,不仅限于新情况或新信息的出现,而且个体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但出于各种原因,选择跟随大众的观点或行为。 长期“从众”,是否也能造成个人的“认知失调”? 是的,长期的从众行为可能会导致个体出现认知失调的情况。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内部存在着矛盾的认知元素,例如相互冲突的信念、态度或行为。长期的从众可能会与个体的内在价值观或真实想法产生冲突,从而导致认知失调的出现。 例如,一个个体可能长期从众,放弃了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符合群体的期望,即使这与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不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可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内在的价值观念存在不一致,导致认知上的不适或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可能会经历认知失调,即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内在认知之间存在矛盾。为了减轻这种不适,个体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例如重新评估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观点,或寻求与群体观点更一致的方式。 因此,长期的从众行为可能会对个体的认知产生影响,导致认知失调的出现。 一个方法 如何用谷歌网页排名算法修正瀑布效应 谷歌的网页排名算法,特指PageRank算法,是基于网页之间相互链接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网页的重要性和排名的。尽管这一算法最初是设计用来提升搜索结果的相关性和质量,但其核心理念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应对和修正瀑布效应。 瀑布效应在信息传播中表现为基于错误或未经证实信息的连锁反应,这通常导致恐慌购买、谣言扩散或社会不安。以下是一些受到谷歌网页排名算法启发的策略,可以帮助修正瀑布效应: 增加权威信息源的可见性: 类似于PageRank通过识别和提升权威网页的排名,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权威信息源(如官方公共卫生机构、知名科学家和研究机构)的可见性来对抗瀑布效应。这意味着在信息传播的平台上优先推广这些来源的信息,使之更容易被公众接触和识别。 链接质量而非数量: PageRank算法考虑的不仅是链接的数量,还有链接来源的质量。应用到修正瀑布效应上,这意味着在评估信息时,应该更注重信息来源的质量而非仅仅是信息量。促进质量高的信息更广泛地被传播,可以帮助减轻基于误导信息的决策。 增强跨领域链接: 在PageRank中,一个页面的排名可以通过从其他高权威页面获得的链接得到提升。类似地,在信息传播中,可以通过增强跨领域的信息共享和链接(例如,让公共卫生信息在非医疗领域的平台上被广泛讨论和引用)来提升正确信息的传播效率和覆盖范围。 动态调整信息的传播权重: 谷歌不断调整其算法以应对操纵排名的尝试,这意味着信息传播机制也需要不断地根据实时反馈调整哪些信息应被优先传播。例如,通过监测谣言和错误信息的传播路径,动态调整算法以降低这些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鼓励多样性和批判性思维: 谷歌算法的一个目标是提供多样化的搜索结果。在应对瀑布效应时,鼓励公众接触和考虑多种信息源,培养批判性思维,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评估信息的可信度,减少盲目跟随。 通过借鉴谷歌网页排名算法的原则,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应对瀑布效应,促进健康的信息环境,减少基于未经证实信息的集体行动带来的社会问题。 […]

背景 作为一个长期坚持养(zuo)生(yao)的伪专业人士,总是致力于个体健康乐此不疲,曾、并仍幻想以一己之力而推动人类寿命的整体跨跃,实现物种与自然的超长期合作与共融。是不是有点那啥超融合的意思了,看起来只要方法得当,像吸星大法和九阴九阳这种神功,倒是可以人人都能修得。当然,IT界的超融合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概念,为什么说它了不起呢,因为花开在云里,终究不是凡间之物。好像啥都可以干,又好像啥都干不好。听讲PPT的说,好像啥都能干好,但凡上点关键业务,又好像啥都干不了。不对,说超融合,怎么融到信创了🤫。我这个心怀跨越星际梦想的理科生哎,脑子就是喜欢跃迁啊、跃进啊这些看起来很IBM,实际确很华为的词。What?我说华为大跃进,非也,我只是说这些大厂在时代变迁中,为国家和民族储备了数量可观的人民和币。有这些国之骄傲为尔等撑腰,我们在三寸话筒后面饶舌谴责的时候应该可以更加强烈些了。 本来想说说血糖仪的背景,怎么顺拐就谈到国家大事了呢。我辈自有我辈的爱国之心,借用老师们的一句话,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年轻的时候觉得,我们要纯粹到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直到给我们这个秦OS1.0跑了个nmon才发现,系统给你推送的可是一片沙漠啊。历史上试图给这个OS升级的大佬们,像中山先生这些先贤,也不过是修修补补,给打了一个又一个补丁。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一个系统,就系统本身来说,升级迭代并不难,难的是下挂或衍生的子系统,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大有一损俱损的架势。而对于我们这个红楼一样的体系,有许多做不到的事,不是因为那些怀着激情人失去了理想,而是那些冷漠的人似乎生来冷漠,那些生来冷漠的人偏偏是我们这些生生不息、以肉身更替铸造登山路,成就了历史巅峰的平凡大众。 一个小小的仪器也是针针见血,没想到区区雅培也烘托出了时代和江山。 外观(多图预警) 包装清单 传感器 注射器 说明书 图示 未开封 开封后注射器(图下)和传感器套件(图上) 注射器上弦后(注射前最终状态) 使用说明 说明书有详细介绍,不需要额外的视频指导或者其它辅助。 关于注射部位 截止记忆时间,唯一官方认可的区域为人体大臂外侧靠里,也就是俗称的拜拜肉。因为有探针需要埋在皮下,如果是没有脂肪的部位(比如小臂,这个比如不太恰当,貌似还有好多五大三粗的受苦兄弟姐妹,冒犯了),日常生活中传感器晃动时,会有种被划伤的痛觉。 (某东详请页截图,侵删。) QA 划重点(人类的好奇都在下面) Q1:注射疼不疼? A2:吊针都打过吧,就这个程度。建议没有做好心理建设之前,不要好奇注射器里面的钢针有多长。 Q2:注射期内会不会发炎,或者其它症状? A2:会有异物感,伴随14天有效期内一直存在。这倒不是什么问题,但如果有骑行的需求,被颠了之后,有刺痛(文末献上传感器取下后的图片,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会一目了然),还有就是睡觉的时候被压到也会有疼痛感。估计想要真正的无感,得等皮下这种方式被颠覆之后才可以。关于会不会发炎,估计和体质有关系,像我这种真武神体,还有阁下的至阳神体,都没有啥子问题。回到问题1,胳膊胖一点的瘦子会有优势(胖一点的胖子感觉可能会够不到自己的拜拜肉,请胖友私信告诉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毕竟是皮下注射,脂肪厚一点,感觉小一点。 Q3: 数据怎么管理? A3:有专用的APP可以下载,或者购买简单的读取设备。手机有NFC就可以用APP扫描数据(不过听说独立设备的曲线更好看)。注意:如果打算用专用设备和手机APP同时读数据,请一定先用设备扫描激活传感器,之后再用手机APP扫描绑定,其它任何步骤都会导致传感器只绑定了手机而专用设备无法连接。 Q4: 能不能同步健康类平台? A4: Apple Health不可以,只能App读取数据后手动添加数据点,如果要看趋势图,还得原生软件或者专用设备(有三方APP做了同步,不过是VIP付费功能,价格嘛,差不多半个传感器/年)。安卓没有测试,此处不涉及。好像是每5分钟还是3分钟一个采样点,手机扫描只是把传感器的数据取下来。只要传感器没有异常,曲线都是连续的,不存在忘采数据的情况。 Q5: 使用中有没有其它问题? A5: 如果注射位置不当(手法很难出纰漏,摁一下就是全部操作),会造成传感器皮下吸管(你没有看错,这玩意有个小管管插在肉里边的)弯折,可能会取不到数据。被强行拉扯移位的,也会有此种现象。不过想想为什么有效期只有14天,估计一顿大数据之后得出结论,14天内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最小吧。不过雅培的售后也还不错,有问题联系客服,在一顿大厂般的流程过后,换新率都很高。 Q6: 注射完成后会不会掉落或者出血不止? 如果不是止不住血的那种体质,几乎看不到出血。注射完成后,客服会建议在传感器边缘做一些按压,保证胶皮牢牢粘在皮肤上。不过说回来,粘性和易取下往往是成反相关的。也就是说,有效期后,取下传感器的时候,得扯得用力一些。对,就是扯蛋的时候用的那种力。 为什么需要持续观测的血糖仪 关于一件新东西为什么要用,通常来说有两个原因,一是有交叉生活方式的其它人推荐或者科普,二是好奇心使然。一般人对于血糖的认知仅限于觉得数值低了会眼前发黑,却不知血糖高也会引起头晕,并不局限于高血压。而糖耐和抵抗,I型和II型,也是被大众所不很了解的。我们用各种APP和设备监测人体重要的数值,并不是为了高尚到给医疗和大数据做贡献,也不是无聊到强迫自己做一些无关紧要的统计,而是要通过一些趋势和对照发现自身的异常和漏习。 人之所以寿命比一般生物更长久(杠精王八除外),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医疗地逐年进步,而不是形而上的讲究随心随性(当然,随心随性也很潇洒)。科学自有科学的道理,哲学也自有哲学的困境。 说到底,你我之间,虽隔着一方天地,却已是两个世界。 用过后的传感器(图有毒,慎下滑)

2017年3月29日,佳明 Forerunner 935发布; 763天后,佳明 Forerunner 945 发布; 1129天后,佳明 Forerunner 955发布;  273天后(大概是2023年3月1日),佳明 Forerunner 965发布; 至于为什么突然算得这么清楚,因为楼主懂得如何学(chao)习(xi)。当然,表格是自己整理的,总得有点区别于他人的东西,才好站在巨人肩膀上Zhuangbility。